蚕怎么结茧,茧子做在哪儿
五龄期的蚕宝宝吃足了桑叶之后,体色变黄而且变得透明、皮肤紧绷,对桑叶不再感兴趣,这时便四处乱爬,要找地方吐丝结茧了。
熟蚕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先在周围吐一些浮丝,再将自己包围起来,将丝吐在四周。经过半天,茧就成形了,再经过一天的时间,从茧外便看不到内部幼虫的身体,经过一共两个昼夜的时间,丝就全部吐完了。
刚刚吐完丝的蚕,身体收缩得很小,只有最大体态时的五分之一左右,躲藏在茧里面,一动不动的,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状态。其实它并没有丝,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而已。

吐丝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不仅沉长,而且枯燥无味。如何让蚕吐丝,直接关系的蚕丝的品质,是大有学问的。
蚕在吐丝的同时,会有大量的水分排出体外,因而造成局部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果没有空气流通,湿度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那样的话,吐出来的丝不能及时干燥,丝与丝便容易交织在一起,给巢丝带来麻烦。
为了让蚕能够顺利地吐丝结茧,人们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在这里介绍的是几种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族具”。
“蜈蚣族”是用麦秆绞起来做成的。蚕很喜欢这样的“家”,它们很容易在这里找到适合做茧的位置。

“蜈蚣族”是在生产上最常用的,瞧那满屋子铺天盖地的全是“蜈蚣族”。那么多蚕同时接茧排湿,可以想象那屋子里的湿度有多高。遗憾的是,“蜈蚣族”吸湿性能很一般,也就是说用“蜈蚣族”做茧的茧质一般。

“折叠族”是用稻草编起来的,好处是稻草的吸湿性能比麦秆要好一些,但编制这种“折叠族”比制着“蜈蚣族”要麻烦多了。

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如果蚕的密度稍高,“折叠族”也有吸湿性能差的问题。

也有用塑料做成“塑料族”的,这种族具的好处是经久耐用,也容易消毒,但它的吸湿性能最差,所产的茧丝质也是最差的。

“方格族”是用“马粪纸”做的,人给蚕量体裁衣,设计了一个个小方格,很受蚕的青睐。

遗憾的是,蚕也有捣蛋的。它们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每条蚕只占一个格子,各就各位,有时会有两条蚕挤在同一个格子里,结成“同宫茧”;而在这同时,却又有许多格子空着。总的来说,因为“马粪纸”的吸湿能力强,“方格族”所制的茧是质量最好的。

族具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因素,但决定茧质的,更多的是“天生”的因素。
蚕之所以要“作茧自缚”,是因为在从蚕幼虫(蚕)向成虫(蚕蛾)过渡的蛹期,蛹没有活动能力,不能动,要依赖于蚕茧的屏障提供保护。
蚕茧的茧层所提供的保护作用可以用“铁壁铜墙”来形容,有了它,在野外便可以免受鸟类等天敌侵扰,高枕无忧。通常,蚕茧在烘干之后,可以达到手捏不扁、脚踩不瘪的硬度。茧那么结实,是因为它是由1000米以上长的双股的单丝,绕了差不多15000圈,形成了一个“无缝的天衣”,在自然界就成了刀枪不入防身武器。
一般的蚕茧是椭圆形的,有的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是白色的,也有黄色的。蚕茧粗看起来差不多,但每只茧都有些微的差异。上等茧纯白色、茧型端正且茧层厚;下等茧色不正、有印痕、捐伤、且茧层薄。
俗话说,
好种得好苗,对于蚕来说,便是好种得好茧。蚕种不一样,结的茧便大不相同。中国蚕种茧形椭圆,而日本蚕种的茧形像花生一样,两端大而中间细。除了白茧之外,还有黄色的“泰康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