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蚕宝宝网    蚕业起源与发展
蚕1

蚕业起源与发展

蚕业起源与发展

    桑蚕的正宗学名是Bombys mori L,据说是古代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联想到蚕丝绷紧时能发出悦耳的“嘭、嘭”声,就用希腊语“Bombos”命名,种名mori,是从桑的属名Morus来的。


    相传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氏发明乐器,以桑制瑟,以蚕丝为弦。五千多年前,黄帝打败蚩尤,有人来献丝,黄帝命织成绸、制成衣帽,穿戴起来,既舒适,又华贵。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把野生的原始蚕移入室内饲养,以防止风雨虫和鸟兽之害影响蚕茧收成,人们纷纷仿效,养蚕取丝就逐步推广开来,从此嫘祖便被尊为养蚕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先蚕。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成就证实,在渔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之后,蚕已开始家养。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丝织品中,有绸片、丝线、丝带等,经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为公元前3175—3445年;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4791—4983)中,发掘出刻有丝织花纹和蚕形图案的骨盅以及纺织工具;1984年从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大量丝织品,其中有平纹织物和浅色罗等,说明在距今5500年前已有大量丝绸织物。从传说、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采集野蚕茧食蛹,茧层拉丝绵御寒,丝线制作渔猎工具等在先,缫丝、养蚕在后,而大量丝织品的出现,证明蚕已进入室内人工饲养阶段。据此,可以认为至少在距今5500年以前,中国已发明了养蚕。


    养蚕业的兴起,是在公元前1388年至公元前1135年的商代。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大量的有关蚕、桑、丝、帛方面的象形文字,其中最完整的有祖庚(公元前1265年)、祖甲(公元前1258年至公元前1250)时的卜辞,问神“用五头牛祭祖宗,用三头牛祭蚕神,行吗?”,把祭祀蚕神与祭祀祖先并列,仪式非常隆重。还有一块武丁的卜辞“戊子卜,乎省于蚕”,意即“蚕怎么样了?快去看看蚕”。此外,从甲骨文字还可看到,当时国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女蚕”。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近代发掘出来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可以分辨出,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和菱花纹绢等。说明商代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有相当水平,养蚕业已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秦、汉时代,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桑蚕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由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开始了对西亚和欧州各国的对外贸易。到了唐代,随着陆海交通发达,特别是以东南沿海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汉代开拓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与欧亚70多个国家有了丝绸贸易,达到了当时海外贸易的颠峰。


    时代的车轮向前推进,经过唐、宋,到明、清,我国蚕业进一步发展,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许多划时代的蚕桑技术更是层出不穷,世界丝绸产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普通百姓也能穿得起丝绸的衣服。


    现在,养蚕业依然是我国一个庞大的产业,丝绸的生产企业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虽然随着近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尼龙纤维等化工材料已经取代了它的统治地位,但蚕丝业依然保持着勃勃的生机,虽然已经度过了它最辉煌的岁月,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了应用。传统蚕丝业的颠覆,标志新蚕丝业的诞生。